父亲深情地回忆道:“祈福,那是我们故乡的年岁之诗,如今,懂得此情此景的人或许已寥寥无几,只剩下那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者心中仍有那一抹记忆。
在那个久远的年代,当新年的钟声响起,几乎每户人家都会悄然进行这场仪式,儿童们需保持沉默。我年幼时,看着长辈们神秘的举动,总觉得这不过是一种迷信。学校的老师们也曾告诉我们,世界非神非鬼,这种向上天祈愿的行为不过是迷信的产物。
然而,好奇心驱使着我,我总是想探个究竟,为何大人们如此执着。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期待新年的到来,因为那意味着鞭炮声声、肉香四溢、白面馍馍的滋味。但这一切,都要等到大人们在大年初一完成了祈福仪式后,才能品尝那些‘神之剩食’。
大年初一的黎明,更准确地说,是五更时分,有的人家甚至起得比这还要早。他们相信,最早起家的,能先得到神的青睐,得到福气的眷顾。
醒来时,无人言语,最早醒来的人会轻轻用肘触碰旁人。大家在默契中点亮灯光,窸窣地穿上衣裳。
家中的男主人将供品摆放在院中的桌上。四碗白面馍馍、果品、煮熟的方块肉,接着点上三柱香。女主人则将煮好的饺子盛入碗中。男主人手捧一碗饺子,走到院落中央,仰望天空,向上苍祷告,希望新的一年,天赐福祉。随后,恭敬地将饺子放在供桌上,跪地三拜,起身三揖,再点燃鞭炮。
我们一家人静坐在屋内等待,直到三柱香燃尽,大人们才能将院中供桌上的食品端进屋内,我们小孩子才能品尝那些被神灵‘赏赐’过的食物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老一辈的人逐渐离去,这种古老的年俗也渐行渐远,不被年轻一代所接纳。祈福仪式终将成为尘封的历史,消逝在时光的长河中。”